近來,米蘭展的信息以刷屏的節奏在家居人的信息圈里蔓延。對于米蘭展的關注,不僅僅是因為這是設計領域的盛會,還因為中國企業也開始在國際設計舞臺嶄露頭角。
對于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國家居企業征戰米蘭,反響有好有壞。
前幾日,林作新老師在朋友圈發布了一條《去米蘭展看什么》的文,其中提及,中國的設計過于片面的強調“設計感”,還停留在單件家居產品的設計與售賣上,而真正的設計應該是一種生活氛圍的打造以及生活理念的營造,在這一點上,西方國家顯然走在了我們前面,比如宜家。
對于林老的觀點,筆者認同但不是完全認同。所有的社會發展乃至行業的發展都有一個必經的階段,循序漸進是根本,沒有人可以一口氣吃個胖子。
中國的家具制造業從最起源到發展再到今天,歷經近30多個年頭,一個世紀的三分之一。這個數字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的家具制造領域還很年輕。另一個方面,中國從憑票買家具到真正的市場經濟自由交換的年代也只有30多年的時間。消費者對于產品的需求情況也是從關注使用屬性一點點向美觀與實用相結合的程度發展,這也是由中國人群的消費能力與消費意識決定的。最開始老百姓買家具要的就是能用,結實,看最早由木匠手工打出來的實木家具就可以窺探一二,整塊實木的原材,厚重的體積,多個層層隔隔的內部設置,實用性毋庸置疑,美觀上或者說設計上實在不敢恭維。但這就是最基本的需求情況。而生產廠家存在的意義就是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消費者要什么,廠商就做什么。這就是消費供給的平衡點。所以,最初的十年,家具領域的設計確實沒有太多亮眼的地方。
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發展,中國快速增長的國民收入客觀的告訴世界,中國人的生活水品在不斷提高,而國人自己也開始了對于生活品質的追求,這時候,審美與實用的肩具就提上了日程。直到今天,設計力量依然成為一個企業發展的重要衡量依據。
從中國家居設計力量的發展來看,最早一批重視設計力量的企業大多都是將目光轉移到海外,西方設計師尤其是歐洲設計師一直是國內企業膜拜的對象,曲美家居是行業內在設計這一塊做的非常搶眼的企業,曲美的趙老總曾為了簽下瑞典的一個設計師而“三顧茅廬”,這個故事在家居領域內很多人都知道,它在顯示了曲美設計意識覺醒早,擁有前瞻的同時,也從另一個層面表達了當時中國設計力量的現狀:缺乏人才。
直至今日,中國設計力量已經有很大程度上的成長,但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或者說中國的設計力量得到國際社會認可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中國的設計力量雖然成長但是還不強壯。這也是紅星美凱龍幾次登錄米蘭展,先是“坐下來”后是“站出來”的寓意所在:孵化中國的設計力量。
曾經,國人參加這種國際設計盛宴是受到限制的,因為國人的模仿能力超強,可能米蘭展逛一圈之后,與展會展出“形似”的贗品就會出現,以中國的人力勞動成本、勞動力基數作為基礎計算,國外企業完全可以因為國內企業強大的模仿力而被逼死。所以,外國展會很不客氣的貼盤告示:“中國人進入,不要不要的”。盡管這種情況已經是多年前產生的,但是這是對中國企業、中國人、中國設計力量無疑是一種侮辱。
在今天,你們西方人的東西不敢給我們中國人看,那我就把我的設計帶到米蘭給你看。你有的設計師,我可以聘請回來給我做設計,中國這個萬億級的家居市場,無論是國內同行還是國外同行,都充滿了誘惑。
我們已經有了進入國際設計盛宴的資格,那么,在這個盛宴中,我們要“飲什么酒”,跳哪只舞,和哪個權貴搭搭訕呢?
我們去米蘭干什么?
去米蘭干什么?旅游、自拍、購物、參展、亦或者學習?
設計,即使是頂級的設計,雖然在不斷的發展,但也是循序漸進的發展。10年前的米蘭展品與今天定然有很大差異,但是3年前的呢?對于一個每年都會去米蘭的企業主,每年看到的東西又會有多少實質性的改變呢。其實,經典永遠都是永恒的,而所有的2代、3代乃至N代都是在經典的基礎上進行的演變,所以說,單純為了設計年年去米蘭,大可不必。那么去米蘭到底去看什么呢?
展會產品情景搭建的內在邏輯
3月是中國的展會月,幾大展會相繼在廣東深圳上演。對于中國的企業而言,展會的主要目的就是品牌展示與招商。品牌展示是基礎,招商是終極目的。那么參展國外米蘭展會的企業目的是什么?
只要是商品,交易是必然,所以,筆者認為,米蘭展會的展品為的也是賣出去吧,即使是中國此次十大企業量身定做的米蘭參展展品在歸國后依舊要進行售賣,那么米蘭的展品也不可能進入博物館陳列。但是,國外的廠商在展會的布置上、成本控制上、產品搭配上都是如何表現的呢?中國企業在展會上一直都是很舍得“砸錢”的,一個展會動輒幾十幾百萬,展館裝飾豪華、陣容強大。4A腰、美女舞、提琴曲、“小蜜蜂”,各種配置一應俱全。而筆者閱覽了些許歷屆米蘭展的圖片,國外企業對于展會的場館設計中心都在產品陳列上。沒有國內企業硬性搭配出的產品情景,卻在產品的看似隨意搭配間體現出一種生活哲學。這其中的展會設定邏輯是必然存在的,但是這種邏輯是什么?何人設定的這種邏輯,何人接手的展館設計、是否有布展公司這些其實都是企業主可以去弄清的事實。
新趨勢 新路徑 獨家優勢的創造契機
拜讀很多有關于米蘭展預測的文,其中不乏對米蘭展的趨勢預測。有幾個關鍵詞是筆者非常感興趣的:3D打印技術、新材料。
無可否認,作為一個企業的領導者,掌舵一個企業的前進路徑,前方航程的確定非常重要。所以,對于行業發展趨勢的探索與確定是每個有理想的企業主都想要預先了解的。這種趨勢不僅僅是設計與感官上的,更有技術上、工藝上、材質上的。而這些都是需要企業主在米蘭展中去發現的。
本次米蘭展上,設計師 Ariane Prin 推出了用 Jesmonite 制作的家居用品系列。而jesmonite則是一種新型的樹脂復合材料,這種材料近來廣受設計師們的親睞,藝術家 Hilda Hellstr m 最近就在倫敦的Ace酒店創造了一組名為“ Erosional Remnant ”的裝置作品展,用的就是這種材料。那么這種材料是不是也可以應用到國內家居產品的設計生產中呢?
就在剛剛結束的廣州展中,有企業展出了3d打印技術制造的柜類產品。但是,據筆者所知,現在真正意義上的3d打印技術只有德國的才算“根正苗紅”。那么,此次米蘭展中有此技術應用的企業,是否能找出3d技術的供應方呢?
倫敦工作室 Pinch 用 Jesmonite 制作的新品
未來家居行業中,優勝劣汰是大勢所趨。去同質化是必經路徑,獨家優勢是利器,那么這些技術和材料是不是能成為某個企業的獨家利器也未可知。
成本控制 所有企業關注的核心話題
國內企業產品成品的控制與國外企業有很大的不同,概因國內企業一般是大型工業化生產而國外企業小作坊形式居多,而國內企業的經銷商,店中店可能會是企業主要的經營模式,而國外企業傾向于獨立店。前后端不同模式決定著國內與國外在同種類產品成本控制上存在這較大的差異。那么同類別的產品生產企業,國外生產廠家在成本控制上是不是有優勢,如果有,這種優勢是如何造就的,我們是否可以借鑒,如果國內企業有優勢,那么加上倉儲、稅收、匯率、物流費用之后,國內企業的優勢是否依舊存在,如果存在,是不是可以考慮跨出國門,去爭奪這一塊的“蛋糕”,這對于外銷企業或者有外銷傾向企業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
另外,同類產品,國外企業在取材成本衡量上、原材料上游供應環節上以及細節配件成本控制上,是不是也有其可取之處也都是企業主會去細心追尋的細節。沒準,這些企業的上游供應鏈有一天就是你的呢?
其實 你應該是一個淘貨客
昨天,你可能是一個企業主,但是今天,在米蘭,你也許應該是一個淘貨客。一件新穎的產品、他的設計師是誰?一件面料很獨特的沙發,這種面料是什么,供應商是誰?一套很人性化處理的智能聲控櫥柜,這套聲控技術的提供者又是誰?為了這些新的小東西,去淘幾件展品,性價比還是很高的。
如果說,過去的展會,參展的人只要帶著一個隱蔽的相機pia幾張產品的圖片回來山寨就算完成任務,那么如今的展會,參展的人則要帶著心、帶著眼睛與大腦去走展。什么樣的產品有機會、什么樣的技術有前景、什么樣的供應鏈可以帶來潛在收益、什么樣的布展技巧可以既省錢又效果好,這些都是需要透過這些熙熙攘攘的人群,縱橫交錯的產品而抽取出來的精華。如今的參展,需要做的,是去偽存真,用專業的角度去看展,去尋找,去發現。
去米蘭展,可不止是去看設計
(文/泛家居網)
版權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泛家居網”的所有文章內容,版權均屬泛家居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布/發表。已經得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泛家居網”,并標明本網網址www.neutralvenue.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版權聲明:本網送審所有文章內容,版權均屬泛家居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 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布/發表。已經得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 泛家居網”,并標明本網網址www.neutralvenue.com,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熱線電話:023-63892290
推薦專欄
“新中式”概念是誰提出的筆者未曾找到資料考究,但大約可以確定的是繼2014年曲美推出萬物、2015年左右推出乾坤、華日推出多少之后,中國家具界迎來一個現象級的變化... 【詳細】 |
行業觀察
熱點話題
泛家居大數據